详细动态DETAILS

2015-04-28 本实验室有关青春期与负性情绪易感性的研究被《行为神经科学前沿》杂志接受发表

   近期,本实验室与陕西师范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及深圳大学合作完成的有关青春期与负性情绪易感性的研究被《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接受发表。

   青春期是暴风骤雨的时期。以往行为学调查结论表明,这一时期不仅伴随着更多行为问题的发生,更伴随着更高的情绪障碍发生率。尽管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的青少年在外观特征与脑基本认知功能(如视觉敏感度)上接近成人,“暴风骤雨时期“这一特点意味着青少年可能相比成年早期具有更大的情绪波动,这很可能体现为青少年相比成年人更易感于负面情绪事件与环境压力。然而,究竟真实情况如何尚无研究直接予以回答。

   为了检验这一假设,研究团队选择情绪稳定的青年成人与青少年样本各20人参与一项情绪评价无关的分心任务,以考察在无须有意评估情绪的情况下,被试对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场景所产生的自然的情绪唤起响应。在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头皮事件相关电位。

   结果发现,在排除了性别因素的影响之后,成人年只对极端负性刺激出现了显著的情绪响应,且该人群对负性刺激稳定的情绪响应仅出现在刺激后260ms的额中央N200成分和刺激后400ms左右的顶部P300成分。在刺激呈现后200ms之前的感知觉成分未观测到任何显著的情绪效应。然而,青少年人群不仅从刺激后100ms左右一直到P300阶段对极端负性刺激出现了显著的情绪唤起效应;这一群体也对轻度负性刺激在从100ms左右的额区N1成分到260ms左右的N2成分均出现了显著的情绪唤起效应。

   也即:青少年的确比成年人具有更强的负面情绪易感性:青少年相比成年不仅诱发负面情绪反应的刺激阈限更低,他们对负性刺激产生情绪唤起的速度也要更快。这可能跟青春期时期杏仁核的发育成熟及未发育完善的前额叶控制功能有关。这可能解释了为何青少年相比成年具有更大的情绪波动与更多的行为失控行为。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在Frontiers杂志系列中居于一线位置。其2013年的影响为4.2, 近5年平均影响因子5.07。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资助编号:NSFC31371042) 的资助支持。
查看PDF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