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室有关情绪变化觉察及其感觉通道效应的研究成果被《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 杂志接受发表。该刊5年影响因子7.33,位列所有心理学期刊第七位。
近日,从情绪与社会神经科学国际主流期刊《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编辑部传来消息,本实验室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完成的有关“跨感觉通道情绪变化觉察”的论文被该杂志接受发表。该成果由本实验室负责人袁加锦教授担任通讯作者负责撰写,与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陈煦海副教授等合作者共同完成。
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与适应,均离不开对他人情绪信息,尤其是情绪状态变化的快速觉察。不能及时,准确的觉察到社会成员的情绪变化,可能严重干扰个体的社会生活与人际和谐。前人研究已经揭示静态情绪信息的加工存在视听整合效应,即双通道情绪信息一致时对于情绪加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变化的情绪信息相比静态的,一成不变的情绪信息往往具有更重要的生存适应价值。人类对于情绪变化的觉察是视听通道同等重要,还是更依赖于某一感觉通路并不清楚,静态情绪加工中的“跨通道促进效应”是否也适用于情绪变化的觉察不得而知。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该项工作采用情绪变化觉察任务,对比了视觉情绪变化,听觉情绪变化以及视听通路情绪同步变化三种条件下,个体觉察情绪变化的行为与电生理指标,以期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在重复出情绪变化觉察经典电生理效应的基础上,该工作进一步揭示相比听觉,人们对于情绪变化的有效觉察更多依赖于视觉。更重要的是,相比单个视觉或者听觉条件,视听同步变化时,个体对于情绪变化觉察的准确率显著更高而觉察速度显著更快,呈现了“跨通道情绪整合”的效应。伴随这一行为学效应的,是脑电P3波幅与theta神经振荡指标上的情绪变化整合效应。在视听共变条件下,个体觉察情绪变化所产生的P3波幅与theta频谱能量(ERS),不但大于单独视觉与听觉变化时上述指标的数值,也大于单独视觉与听觉条件下P3波幅之和与右侧前额区theta节律能量之和。因此,视听共变对人类情绪变化觉察能力的这种促进效应,很可能是通过P3皮层电活动与右侧前额区神经元的theta振荡节律而实现的。
这项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不但验证了视感觉通道对于人类情绪识别的核心作用,更在于揭示了人类对情绪变化的觉察也存在视听整合效应,并对该效应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初步揭示。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基金资助(Grant No. 31300835 and 31371042)
Reference:
Chen X., Pan Z., Wang P., Yang X., Liu P., You X.,& Yuan J.*, (2015), The integration of facial and vocal cues during emotional change perception: EEG markers,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doi: 10.1093/scan/nsv083
查看PDF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