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老化研究国际主流期刊《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编辑部传来消息,本实验室与南阳师范学院合作完成的有关“老龄化与幸福感”的论文被该杂志接受发表。该成果由本实验室负责人袁加锦教授担任通讯作者,与南阳师范学院孟现鑫副教授等合作者共同完成。该杂志在Frontiers 系列杂志中居于一线位置。其近5年最高影响因子5.2, 近5年平均影响因子4.87。
以往研究指出,随着年龄增大,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以及情绪稳定性增高,表现出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具有更高的情绪稳定性和更多的积极情感。然而,有关这一现象的来源和解释一度存在争议:有些研究发现这可能来源于年长个体对积极情绪刺激更强的大脑敏感性;而另外一些研究则提出这可能来源于随着年龄减少消极情绪的减少。通过逐步,系统变化正负情绪刺激情绪强度的方法,我们提出并检验如下假设: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情绪稳定性的增强可能来源于该人群较低的正性情绪阈限和较高的负性情绪阈限。另外,为了便于从行为层面观测老化相关的主观情绪变化效应,本研究创造性的采用了组块设计(每一个组块仅呈现同一效价的情绪刺激)结合情绪刺激主观频率估计的方法,以克服以往完全随机设计正负情感之间可能相互干扰,并不易从行为层面观测到主观情绪效应的缺点。
通过上述研究方法上的革新,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比了17名年轻人和17名老年人观看各种强度正负情绪刺激的脑电响应,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报告正、负情绪图片的百分比,并测量被试所知觉到的主观幸福感。结果显示,老年群体相比年轻群体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更高。此外,尽管两组被试观看了完全相同的情绪刺激,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却报告更高的正性图片发生率和更低的负性图片发生率。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与老年人在情绪加工的早期阶段均显示出相似的负性偏向;但在晚期与有意识情绪加工密切相关的晚期正电位上,相比年轻人,老年人表现出对正性图片增强的情绪反应,而对负性图片表现出降低的情绪反应。提示老年群体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可能与该群体正性情绪感受性水平的升高,负性情绪易感性水平的下降,以及更强的有意情绪调控能力密切相关。正负情绪刺激主观概率评估的数据,与晚期正电位成分上观测的情绪效应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也进一步印证了晚期正电位(LPP)反映了个体主观情绪敏感性的变化。
这项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不但在中国被试身上重复出了西方文化下所观测到的老年个体的积极情感效应,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方法的创新对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更加全面的阐释,深化了已有有关老年人积极情感现象发生原因的认识。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基金资助(NSFC31371042; 31400906)。
Reference:
Meng XX.,Yang JM., Cai AY., Ding XS., Liu WW., Li H.,& Yuan JJ.,(2015) The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ging-related enhancement of positive affects: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s Front. Aging Neurosci. | doi: 10.3389/fnagi.2015.00143
查看PDF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