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实验室与南阳师范学院孟现鑫副教授等人合作完成题为《EEG Oscillation Evidences of Enhanced Susceptibility to Emotional Stimuli during Adolescence》的论文被《Frontiers in Psychology》接受并在线发表。该成果由本实验室袁加锦教授,杨洁敏副教授共同担任通讯作者。南阳师范学院孟现鑫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
我们先前的ERP研究发现:青少年比成年人具有更强的负面情绪易感性:青少年相比成年不仅诱发负面情绪反应的刺激阈限更低,而且他们对负性刺激产生情绪唤起的速度也要更快。然而,虽然ERP 能反映情绪加工的时间动态机制, 但ERP是通过对EEG数据在时域上进行叠加平均而获得的,这样获得的ERP波形只能反映锁时和锁相的EEG成分。 那么,许多与情绪加工相关的锁时非锁相的EEG成分将丢失.。而刺激的呈现会同时在大脑中诱发锁时非锁相和锁时锁相的EEG电活动,这些EEG活动能反映刺激所诱发的神经元节律性的调整(兴奋或抑制)过程,这些调整过程能准确地反映特定的情绪加工。因此, 如果采用时频分析方法对EEG 数据进行时频转换,即采用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CWT; Morlet wavelet transform, MWT)或窗口傅里叶变换(windowed Fourier transform, WFT), 则能在时频域(timefrequency-domain)上更充分地展现与情绪加工有关的神经振荡过程。
基于此,研究团队选择情绪稳定的青年成人与青少年样本各20人参与一项情绪评价无关的分心任务,以考察在无须有意评估情绪的情况下,被试对不同强度的负性情绪场景所产生的自然的情绪唤起响应。在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头皮EEG数据,并采用时频分析方法分析该EEG 数据。
结果显示:青少年在θ波(5.5~7.5 Hz)上对高负性刺激表现出显著较低的事件相关同步化活动(Event Related Synchronization),以及在β波(18~20 Hz)上对高负性和低负性刺激表现出显著更大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化活动(Event 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然而,成年人在θ波(5.5~7.5 Hz)和β波(18~20 Hz)上对高负性和低负性刺激没有表现出任何情绪效应。此外,本研究在α波(8~12 Hz)上,没有观察到情绪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仅观察到情绪主效应。即无论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高负性和低负性刺激均比中性刺激诱发更强的ERD,但是高负性和低负性刺激诱发的ERD没有显著差别。该结果证实了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相比成年人对不同情绪强度的负性刺激都敏感,这可能跟青春期时期杏仁核的发育成熟及未发育完善的前额叶控制功能有关。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基金资助(NSFC31371042; 31400906)。
Reference:
Meng, X.X., Liu,W.W., Zhang,, L., Li,X.., Yao,B.,Ding,X.S., Yuan, J.J., &Yang, JM.(2016) EEG Oscillation Evidences of Enhanced Susceptibility to Emotional Stimuli during Adolesce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616. doi: 10.3389/fpsyg.2016.00616
查看PDF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