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动态DETAILS

2017-04-07 硕士生李想等完成的心境影响疼痛共情的研究被Psychophysiology接收

近日,本实验室硕士生李想与南阳师范学院孟现鑫副教授合作完成题为《The impact of mood on empathy for pain: Evidence from an EEG study》的论文被《Psychophysiology》接收。该成果由本实验室袁加锦教授,杨洁敏副教授共同担任通讯作者。李想与孟现鑫副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共情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一种感受到与他人情绪和感受相似的体验的能力。人们在观察到他人遭受疼痛时会体验到与之类似的疼痛体验。以往研究发现个体对他人的疼痛感受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客体的年龄和身份。心境作为情绪认知、决策、社会认知和行为等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未曾有证实研究直接探究心境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对他人疼痛所产生的共情反应。与此相关的研究发现,正性心境能够促进运动和表情模仿,而负性心境抑制了运动和表情模仿。另外,心境障碍如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均伴随着共情能力的损伤。基于此,我们通过正、负、中性音乐诱发三种不同的心境状态,考察被试在观看疼痛情境和非疼痛情境刺激时的mu节律活动变化。mu节律活动是在顶区感觉运动皮层所记录到的10Hz(与alpha节律同频段)左右,与镜像神经元和运动皮层活动密切相关。众多研究发现,观察疼痛刺激所诱发mu节律活动(Event-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 ERD)要显著强于观看非疼痛刺激所诱发的mu节律活动,表现为ERD显著增强。本研究发现,心境的确能够对疼痛共情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正性和中性心境下,疼痛刺激诱发的mu ERD显著强于非疼痛刺激;负性心境下疼痛刺激诱发的mu ERD与非疼痛刺激差异不显著。而且,正性和中性心境下,疼痛共情效应(疼痛刺激mu ERD - 非疼痛刺激mu ERD)显著强于负性心境。这预示着,负性心境可能会抑制对他人疼痛产生的共情反应。另外相关分析发现,图片疼痛评分(包含他人痛苦和自我难受程度评分)与正性心境下疼痛共情效应显著负相关,而且人际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ventory)自我难受分量表(Personal distress)得分与正性和负性心境下疼痛共情效应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正性心境下,个体疼痛共情效应越强,对他人和自我难受程度评分越高。这可能意味着,正性心境下个体对他人痛苦具有更高水平的共情。该研究首次证实了,心境会对疼痛共情产生影响,其中负性心境可能降低对他人疼痛的共情,而正性心境则伴随着共情水平的提升。通俗地说,好心情可能让你更富有同情心,而坏心情可能会让你难以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该项研究虽具有一定开创性意义,但仍需后续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重复和拓展。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基金资助(No. NSFC31371042, NSFC31600886, NSFC31400906)。

Reference:
Li, X., Meng, X.X., Li, H., Yang, J.M., & Yuan, J.J. (2017) The impact of moods on empathy for pain: Evidence from an EEG study. Psychophysiology, in press. 

查看PDF文件